贾樟柯是一个敏锐的生活观察者,借以上帝赋予的影像表达能力,他成功的实现了自身价值,或许对于他自己来说,只不过是在遵循自我内心的引导行事而已。
“不知从哪一天起,总有一些东西让我激动不已。无论是天光将暗时街头拥挤的人流,还是阳光初照时小吃摊冒出的白气,都让我感到一种真实的存在。”
“于是,我们的目光所及,不再是自我放逐时的苦痛。在我们的视野中,每一个行走着的生命个体都能给我们一份真挚的感动,甚至一缕疏散的阳光,或者几声沉重的呼吸。我们关注着的身边的世界,体会别人的苦痛,我们用我们对于他们的关注表达关怀。”
“我们将真诚地去体谅别人,从而在这个人心渐冷,信念失落的年代努力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我们将把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作为前提并且加以张扬。我们关注人的状况,进而关注社会的状况。”
“在某个阳光充足的午后,凝视熟悉的人与物,会突然有一种东西涌出胸膛,让人感觉一切都是新的。”----《贾想》
“比起我在学校里受到过的教育,我更庆幸的是,在自己早年成长的过程中,能有机会从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身上接触到一种深藏在中国明间的文化渊源。通过他们待人接物的方式,我明白了一种处世的态度。”
“我总感到文化和书本知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就像有的人确实读了不少书,看上去好像挺有学问,但是这种所谓的学问除了增加了他傲视旁人的资本外,并不能实际地影响到他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态度。在那些人眼里,知识就跟金钱一样,只是一种很实用的流通工具。”
----《贾想》
贾从小县城走出来的时候将近二十岁,那应该是人生观价值观都已形成的年纪,然而他成就了自己,他在《贾想》中谈及《小武》时说“自尊,冲动以及深藏内心的教养,是我县城里那些朋友的动人天性”,看到这句话,我被深深触动了,想我和我身边那么多来自小县城的同学,我们活的真实吗:从没有过自我审视,不屑于去思考,把活的众人瞩目作为目标,家乡的生活带给我们的只有混乱的价值取向,甚至于恶习。
对于电影
“人都要面对时间,承受同样的生命感受。这让我更加尊重自己的经验。我也相信我电影中包含着的价值并不是偏远山西小城中的东方奇观,也不是政治压力,社会状况,而是作为人的危机,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变得相当自信。”
“电影中的真实并不存在于任何一个具体而局部的时刻,真实只存在于结构的联结之处,是起承转合中真切的理由和无懈可击的内心依据,是在拆解叙述模式之后任然令我们信服的现实秩序。”
“对我来说,一切纪实的方法都是为了描述我内心经验的真实世界。我们几乎无法接近真实本身,电影的意义也不是仅仅为了到达真实的层面。我追求电影中的真实感甚于追求真实,因为我觉得真实感在美学的层面,而真实仅仅停留在社会学的范畴。就像在我的电影中,穿过社会问题的是个人的存在危机,因为终究你是一个导演而非一个社会学家。”
“我想讲述深埋在过往时间中的感受,那些寄挂着莫名冲动而又无处可去的个人体验”
“这像我的电影,没有来龙去脉,只有浮现在生活表面的蛛丝马迹”
----《贾想》
摄影机越接近现实约有可能接近虚假。由纪实技术生产出来的所谓真实可能会遮蔽隐藏在现实秩序中的真实。没有个人体验内心经验就无法去追求真实感,而只是一味的去记录现实的存在。更不用说观众了。
“什么叫做救自己呢?以我的理解,就是忠实自己的感觉,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哪怕写文章时标点符号弄清楚,不要有错别字······这就是我所谓的救自己。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陈丹青
安静的夜,总有人会去打破它,而那些尝试着在这静谧之中思考的人,他们才拥有配的上这夜的力量.
我愿在这夜将自己安然送入梦乡。